


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11-06 09:32
□朱明坤
清晨爬山,至半山腰忽生童心。對著山谷大喊一聲“喂——”,片刻后,回聲悠悠傳回“喂——”。女兒學著我喊“你好”,山谷也回“你好”。童聲與回聲交織,驚起幾只山雀。
這讓我想起父親的話:山谷如人,你怎待它,它便怎待你。
去年冬日,樓下搬來新鄰居。裝修聲吵得人心煩。我提著果籃上門,客氣商量施工時間。工頭不好意思地笑,當即調整工序。后來才知道,那家主人是位獨居老人,裝修由侄兒代辦。如今老人常幫我收快遞。
善意如山谷回聲,未必立即回應,但終會返回。
街角修車的老張,人稱“倔老頭”。有次見他與顧客爭執(zhí),為五塊錢爭得面紅耳赤。我遞過一瓶礦泉水:“歇口氣吧?!彼舆^瓶子灌了兩口,解釋說:“不是錢的事,是理的事?!焙髞碓偃バ捃?,他總多檢查幾遍。說我的和氣,值得他用心。這話讓我慚愧。當初遞水,原是看他吵得口干舌燥。他卻當成善意,加倍奉還。
也有反例。朋友公司有位同事,處處算計,爭功諉過。年終考核,他分數(shù)最低還不服氣。殊不知人人心里有桿秤,那些被占的小便宜,都變成秤砣壓在評價上。
《增廣賢文》說“善有善報”,并非虛言。只是這報有時來得晚,需要耐心等。
最令我觸動的是賣菜阿婆。她攤前總擺著板凳,讓老人歇腳。有人笑她傻,不專心做生意。奇怪的是,她的菜總是最先賣完。主顧們說,坐在她攤前聊天,像回了老家院子。如今攤位拆遷,阿婆改做社區(qū)團購。那些老主顧依然跟著,還幫拉新客戶。善意流轉一圈,成了最好的廣告。
當然不是每次付出都有回報。曾幫助過的年輕人,后來音信全無。起初有些失落,后來想通了。山谷回聲也有被風吹散的時候,難道就不喊話了嗎?
孟子說“仁者如射”,射箭的人先端正姿勢再發(fā)射。沒射中靶心,不怪靶子,只怪自己技藝不精。行善亦如此,求仁得仁,何必計較回報。
下雨天撐傘送陌生人一程,對方說謝謝時,溫暖已經回流。公交車上讓座,孩子沖你笑時,快樂已經兌現(xiàn)。這些即時回聲,最是動人。
黃昏下山時,女兒忽然回頭對山谷喊“再見——”,山谷回應“再見——”。她滿足地拉著我的手說:“它記得我呢。”
是啊,山谷記得每個聲音。世界也記得每個人的作為。你給出什么,就收回什么。不一定當場兌現(xiàn),但終會因果相循。如今我常提醒自己:欲求善果,先種善因。
山風拂過窗臺,帶來遠處模糊人聲。側耳細聽,又似山谷回聲。原來這人間處處是山谷,我們都在其中發(fā)出聲音,等待回響。
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